| 沉睡专利变产业活水,广东破解成果转化“密码” |
| 独家专稿 综合 推荐热门 2025年10月30日 |
 | 文章来源:专利世界网 文章版权: 作者: | 阅读量:54 | |
| 内容摘要:“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正是要为这些深藏于实验室的科技成果按下产业化的“加速键” |
一道道数米高的专利墙上,密密麻麻的技术卡片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论文,而是转化金额超百万元的产业成果。在广东省科学院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展台上,一项智能物联技术正寻找着它的产业化路径。不远处的深圳技术大学,科研人员精心打造的“高灵敏度污水病原体检测一体机”即将登上路演舞台。这些来自实验室的创新成果,即将打破学术与产业间的壁垒,实现从“专利清单”到“产品清单”的关键一跃。
与此同时,一场关乎国家未来五年发展方向的战略蓝图已经绘就。“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正是要为这些深藏于实验室的科技成果按下产业化的“加速键”
湾区实践:从“专利墙”到“产业金”
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交易,而是一场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走进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数米高的专利墙。合作转化处副处长章诵兰向来访者强调:“这可不是普通的专利墙,所有能够挂在墙上的专利技术,都是已经完成了转化运用,并且转化金额超百万元。”
“技术创新,价值是关键”——这一理念已成为深圳先进院推动专利转化的核心准则。
该院明确了医学成像设备和科学仪器、生命健康和合成生物、集成电路材料和封装三大技术主攻方向,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投入资源进行前沿技术建制化攻关。
在深圳先进院内,还诞生了粤港澳大湾区首家“科技成果超市”。在这里,货架按不同技术领域分类,挂满了密密麻麻的技术卡片。
章诵兰随手拿起一张生物医药专利技术卡片介绍:“扫描这张技术卡片,就能看到这件专利的全部信息,包括技术创新点、应用场景、成熟度等。”这种形式让企业能够轻松了解技术内容,为与科研团队的进一步沟通搭建了桥梁。
“如今,经常有企业组团来这里‘扫货’。”“科技成果超市”大大缩短了专利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距离,加速了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进程。
政策赋能:转化机制的创新与突破
广东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展现出明显的政策创新与制度突破。
2025年,广东省推出“28条”攻坚举措,推动“先使用后付费”机制落地,创新金融支持路径,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这些政策红利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新动能。2024年,广东省专利许可和被许可近两万次,同比增长近三成;专利转让和受让超过十四万件,显示技术要素流转持续活跃。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达到三千多亿元,为五千余家中小企业缓解了融资难题。
在汕头,当地政府印发的《汕头市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实施方案》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转化路径。
“先用后转”分为“先使用后付费”和“先使用后合作”两种模式,为成果转化提供了灵活选择。
“先使用后付费”模式下,成果单位将科技成果免费许可企业使用一定期限,后续按“分期支付”“收益提成”“里程碑支付”等方式约定付费。
而“先使用后合作”模式则允许企业在免费试用后,结合转化效果调整合作方向。
高校样本:开放许可的制度创新
高校作为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源头,也在积极探索转化路径的创新。
中山大学便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2023年1月,中山大学出台了《中山大学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实施方案》,从专利来源、定价方式、许可期限、补贴措施、交易流程、发布渠道及收益分配奖励等方面规范了学校的专利开放许可工作。
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产学研处处长李一希介绍了他们的具体做法:学校从法律、技术、市场、战略、经济价值等五个维度,对每件专利进行价值打分,分类标引,对存量专利质量、技术先进性、市场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价值评估。
在此基础上,中山大学形成了以转化为导向的分级分类专利清单,挖掘出一批具有市场化前景、适合多地实施的专利,按技术领域分类建立开放许可专利库。
李一希拿起一个二维码向记者展示:“这个平台是中山大学专利开放许可信息发布的主渠道,里面按照生物医药、化学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进行了专利技术分类,并且在线上就能完成专利开放许可信息发布、企业快速选定、交易公示、签订合同等环节。”
截至目前,中山大学累计上线了近500件专利,累计促成专利开放许可合作意向项目489项,达成专利开放许可1144次,其中70%许可给了广东本土企业。
国家战略:“十五五”规划引领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推进,正与国家顶层设计同频共振。
“十五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被赋予更重要的使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 列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专章部署“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任务。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在谈到“十五五”时期科技部的工作重点时指出,要“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他表示,要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在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领域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制高点。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这些部署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不谋而合,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基础研究的“深蹲助跑”与产业发展的“加速冲刺”相互助力。
未来路径:深度融合与机制创新
随着“十五五”规划的逐步展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十四五”时期,我国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科技与产业融合的巨大潜力。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是未来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向。这要求我们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
广东在探索中形成的“先用后转” 模式,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通过这种模式,中山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孙连鹏的一项废水处理装置专利,以“首年免费、次年1块”的“超低价”开放许可,一下子吸引到17家企业使用。
而更令人惊喜的是,该技术后来通过示范应用,与深圳一家企业达成合作,转让金额为360万元,还能获得上限高达1亿元的产品销售提成。
这种创新机制不仅降低了企业创新风险,提高成果转化效能,更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科技支撑。
在广州知交会专利转化运用专区,利德健康的“主动式单细胞测序系统”和慕恩生物的AKK益生菌系列产品并肩而立,展现着从科研突破到应用落地的完整路径。
这些成果诠释着“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湾区创新格局。
“十五五”的号角已经吹响,广东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当实验室的专利纸变成生产线上的真金白银,当科研人员的智慧通过市场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便会如潮水般澎湃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