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专业分工”引爆创新效率 |
| 行业动态 综合 推荐热门 2025年10月30日 |
 | 文章来源: 文章版权: 作者: | 阅读量:45 | |
| 内容摘要:经济学中“分工提升效率”的经典定律,正在中国的创新战场上重现。过去,一家企业要想成功,往往需要既懂研发又会生产,还得能卖货,活脱脱一个“全能战士”。但现在,一 |
让“专业分工”引爆创新效率
引言:从“造不如买”到“研而优则卖”
经济学中“分工提升效率”的经典定律,正在中国的创新战场上重现。过去,一家企业要想成功,往往需要既懂研发又会生产,还得能卖货,活脱脱一个“全能战士”。但现在,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发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分角色”干活,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一个关键平台——技术市场的成熟。
北京大学的最新研究揭示,正是专利交易平台的兴起,让中国企业得以告别“大而全”的内耗模式,转向更高效、更精细的专业化分工。
一、技术市场:创新的“高速公路”与“核心枢纽”
您可以把技术市场想象成一个专门交易“创意”和“技术解决方案”的超级市场。在这里,专利、技术秘密等无形的知识成果,可以像商品一样明码标价、自由买卖。
新模式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专利的命运。过去,无数专利被锁在抽屉里“睡大觉”,因为企业找不到买家,或者自己没能力转化。现在,技术市场提供了标准的交易规则、专业的评估和庞大的信息流,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让技术能够顺畅地流向最需要它的生产线,最终变成我们手中的产品。
二、分工三部曲:如何让创新“更专业”?
研究指出,技术市场主要催生了三种清晰的分工趋势:
“发明家”与“实业家”的分野:
一些公司(如专业实验室、高校创业公司)天生擅长“从0到1”的突破,它们就专注于生产专利,成为专业卖家。
另一些公司(如拥有强大品牌和渠道的企业)则擅长“从1到N”的市场推广,它们便减少基础研发,转而从外部购买专利,快速推出新产品。
“授权方”与“运营方”的协作:
这好比技术界的“品牌加盟”。核心技术的拥有者通过专利许可,授权多家公司使用其技术,自己则专注于技术迭代升级。
被授权企业则支付费用,利用该技术专注于开发自己细分市场的产品。
企业内部研发“由杂转精”:
以前,企业可能同时在多个技术领域投入,但每个都不够精深。现在,它们可以放心砍掉非核心的研发项目,将人才和资金全部压到自己最擅长的“拳头”领域上。
为什么企业愿意“断舍离”?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比较优势”。 就像一个国家会出口其最擅长生产的产品一样,企业也开始在创新链上“扬长避短”。在研发上更有优势的就专注研发,在商业化上更有优势的就专注市场。大家都做自己效率最高的事,社会总体的创新产出自然实现最大化。
三、打破“钱”的枷锁:分工为何以前难以实现?
阻碍分工的一大现实困境是“融资难”。对于科技企业,尤其是创业公司而言,从外部获取资金既困难又昂贵(这被称为 “融资摩擦” )。正因为缺钱,它们才被迫自己搞定所有环节,因为从外部购买技术或服务的交易过程同样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这被称为 “交易摩擦” )。
技术市场的关键作用在于,它通过构建透明、规范的交易环境,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摩擦”。 当企业能够方便、可靠地买到所需技术时,它们就不再需要完全依赖紧张的内部分资金去搞“大而全”的研发了。技术市场,就这样巧妙地化解了融资摩擦对分工的束缚。
总结:从“分工”看中国创新的未来
这项研究的启示远超学术本身。明确指出,建设一个活跃、高效的技术市场,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优化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基础设施。
价值在于,让每一家企业都能在漫长的创新链条上,找到自己最闪光、最擅长的位置。当专利能像普通商品一样自由流通,“中国创造”的引擎必将以更高的效率运转,推动整个经济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引申阅读:
告别“全能内卷”,专利交易让企业更专业?丨学术光华
自亚当 · 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及经济学成为一门学科以来,关于贸易对专业化分工的影响,就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大经典主题。分工带来效率,如今这一幕正在科技创新领域上演。
近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韩鹏飞老师与合作者撰写的论文《交易是否促进专业化分工?来自专利交易的证据》(Does Trading Spur Specialization? Evidence from Patenting),发表于管理学顶刊《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论文研究发现,技术市场的出现和专利交易正在让中国的创新企业”告别大包大揽的全能模式,转向“干好擅长的事”,而这样更精细、更高效的专业化分工恰恰是创新提速、产业经济升级的关键。
一、什么是技术市场?
我们首先应该搞清什么是技术市场。顾名思义,技术市场就是以专利、技术秘密、科研成果等无形的“技术商品”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它像一个连接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超级平台,让创新技术能顺畅地流向生产线,最终变成我们能买到的产品。
以往,企业研发专利要么自己想办法做成产品,要么专利证明就束之高阁。想要实现专利变现,需要费力地寻找客户,谈判过程漫长而充满风险。现在有了技术市场,这里有清晰的规则、专业的服务、庞大的流量,买卖双方可以更轻松地寻找到潜在买家卖家,极大地降低了专利交易的难度和成本,盘活了整个社会的创新资产。
而韩鹏飞与合作者的研究,就是基于中国知识产权交易所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市场的数据。
二、告别大而全
技术市场让企业开始分角色干活
过去很多企业常常陷入大而全的陷阱:既想自己搞研发拿专利,又想把专利变成产品卖出去,结果两边都做不精。但技术市场的出现,让企业有了分工选项。研究发现,以知识产权交易所为代表的技术市场和专利的流通交易催生出三种清晰的分工趋势:
第一,出现了“专利买方”和“专利卖方”的分工。有些公司(如专业研发机构、高校衍生企业)发现自己更擅长“发明”,于是他们专注于生产专利,然后在专利交易市场上卖给需要的企业。而另一些公司(如拥有强大渠道和品牌的企业)发现自己更擅长“卖货”,于是他们减少基础研发,转而从外部购买先进专利,快速推出新产品。
第二,出现了“专利许可方”和“被许可方”的分工。这类似于品牌授权。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通过许可方式,让更多企业使用其技术,自己则专注于技术迭代;而被授权企业则利用该技术,专注于特定市场的产品开发。
第三,出现基于研发效率的分工。企业内部的研发管线“由全转专”,以前企业可能在很多技术领域都投入研发,但都不够精深。现在,他们可以放心地砍掉非核心的研发项目,把资源和人才集中到自己最擅长、最具竞争力的“拳头”技术领域,研发方向变得更加聚焦。
为什么企业愿意主动分工?研究发现,促成企业分工的核心驱动力是“比较优势”。就像一个国家出口它最擅长生产的产品一样,在创新链上,企业也开始扬长避短。在研发方面具备比较优势的企业,会专注于研发而缩减其对商业化的投入;而在商业化方面具备比较优势的企业,会专注于产品营销而缩减其研发投入。更关键的是,分工让企业“越做越专”。过去企业可能同时搞5个技术领域的研发,现在通过技术市场能买到其他领域的专利,就可以砍掉弱势领域,聚焦自己最擅长的方向。大家都做自己擅长且高效的事,整个社会的创新总产出因此提升。
三、破解钱的难题
技术市场帮企业缓解“融资难”
企业面临的融资摩擦与技术市场上的交易摩擦,常常会产生微妙的交互作用。所谓融资摩擦,即企业从外部获取资金(如发债、股权融资、创投支持等)比使用内部资金成本更高、更困难,这源于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及代理冲突等问题。正是由于融资摩擦的存在,许多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创业企业在推动创新时常常受制于钱的难题,不得不放弃那些虽然高效但投入更大的专业化分工方案;而交易摩擦,则主要体现在买卖双方的搜寻匹配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比如卖方更了解技术本身,买方更清楚应用前景,但双方信息难以完全对等,阻碍了技术的顺畅流转。
技术市场的出现,通过构建更透明的信息网络、标准化的交易流程与专业的价值评估,显著降低了知识产权交易的难度,大大降低了交易摩擦。当企业能够更方便地买卖技术时,它们便不再需要完全依赖紧张的内部资金去完成所有研发环节。这就有效地打破了融资摩擦对企业专业分工的限制,激励企业更聚焦于自身擅长的核心领域,而将其他环节交由外部市场解决,从而在整体上推动了更精细、更高效的专业化分工。
四、分工让创新更快,经济更活
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好处很明显,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创新产出与经营绩效,有助于打通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可以促进跨企业、跨地区的资源优化配置(比如东部的专利能卖到西部,大厂的技术能传到乡镇企业),资源不再浪费,从而推动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技术市场不仅仅是买卖平台,更是创新的分工引擎。
五、研究贡献与政策启示
这项研究的现实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专利制度尚不成熟的发展中经济体而言,这项研究对设计公共政策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它告诉我们建设一个活跃、规范的技术市场,不仅仅是多了一个平台,更是优化国家创新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
技术市场的价值,本质是让企业摆脱“全能内卷”,在创新链条上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让专利像商品一样自由流通,或许比单纯号召“企业搞创新”更有效。对于正在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我们来说,理解并善用“技术市场”的力量,推动企业基于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或许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一条高效路径。
注:此篇论文的共同作者还包括: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田轩老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刘春蕊老师。
韩鹏飞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并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副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是科技创新、企业家创业、风险投资、金融科技和经济增长,尤为关注中国经济以及相关的国际比较。他的成果发表于国内外知名期刊(如Management Science),他在国内外知名学术会议(如NBER Summer Institute Annual Meeting)上广为宣讲论文,并获得了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Finance最佳论文奖。他最近的研究课题包括中美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及中美脱钩、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及路径、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发展模式,以及移动支付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他的研究课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专利世界网转载互联网及相关公开信息不代表赞成文章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涉及侵权等相关问题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 https://www.gsm.pku.edu.cn/info/1316/30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