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控量,严审溯源:第二十六届中国专利奖评选新规深度解析
行业动态   电子信息      2025年10月31日
文章来源:专利世界网  文章版权:转载信息  作者:管理员阅读量:50
内容摘要:第二十六届中国专利奖的评选工作正朝着更加规范化、严谨化和高质量化的方向进行系统性升级。 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确保获奖项目不仅技术过硬

中心主旨思想:

     第二十六届中国专利奖的评选工作正朝着更加规范化、严谨化和高质量化的方向进行系统性升级。 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确保获奖项目不仅技术过硬,其权利主体和发明人也必须政治合格、信誉良好,从而全面提升中国专利奖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含金量。

 

核心要点提炼

可以概括为四大核心变化:

1. 奖项设置:“控量提质”,优化资源配置

核心变化:将优秀奖数量从以往的比例制(如不超过30%)改为明确的固定名额制(总数≤750项)。

目的与影响:主动控制获奖总量,避免因比例限制而淘汰顶尖项目,为真正高质量的专利预留更多获奖机会,引导申报从“求多”转向“求优”。

2. 参评主体:“政治合格,信誉良好”,强调主体责任

核心变化:明确要求对专利权人和发明人(设计人) 进行政治、信誉和职业道德的审查。

目的与影响:将评审焦点从单一的“专利技术”扩展到专利背后的“人”。通过源头把关,防止有重大违法、失信或不良记录的个体或单位获奖,维护奖项的声誉和纯洁性。

3. 评审流程:“分层管控,多环校验”,强化程序公正

核心变化:流程细化为“推荐→初审→复审和公示→决定”,并增加了多个关键环节:

推荐环节:增加申报单位内部公示;加强省级知识产权局对协会推荐项目的审核。

初审环节:明确引入对专利权人和发明人的多部门联合考察(征求纪检监察、公安等部门意见),形成“建议名单”。

目的与影响:构建了一个更严密、更透明的评审链条。通过内部公示、省局审核、跨部门联审等“防火墙”,层层筛选,最大限度地排除“带病专利”,确保进入最终名单的项目经得起检验。明确:对发现存在较大数量(比例)非正常专利申请的单位和个人,将取消其申报、推荐、参评或获奖资格。

4. 材料报送:“规范源头,统一口径”,确保材料真实合规

核心变化:通过协会推荐的项目,材料需由省级知识产权局统一报送;并要求提供协会年检结论等证明。

目的与影响: 规范了推荐渠道,统一了报送标准,避免了推荐环节的混乱,从程序上进一步保证了推荐项目的质量和推荐单位的规范性。

综上所述,本届专利奖评选的核心思想是 “质量优先、程序严谨、责任到人” 。对于申报单位而言,这意味着:

·需要更早启动准备工作,因为审查流程更复杂、耗时更长。

·需要更全面地评估自身资质,不仅要打磨专利技术本身,还要确保专利权人和发明人的“清白”背景。

·需要更严格地遵循申报流程,关注每一个新增的公示和审核环节,确保材料完整、合规。

这些变化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将“中国专利奖”打造为一个不仅代表中国技术创新最高水平,也代表中国创新主体最高诚信标准的国家级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