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
行业动态   电子信息   产业动态   2025年10月20日
文章来源:  文章版权:转载信息  作者:阅读量:81
内容摘要:在日前举办的2025(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

 新近报道:

在日前举办的2025(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

  根据《报告》,截至2025年8月,我国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263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生成式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搜索、内容创作、办公助手、智能硬件等多种场景,还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积极探索实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表示,模型推理成本的显著降低成为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的重要因素。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在不断提升主力模型性能的同时,也积极推出轻量模型,满足用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需求。无论是国内厂商还是海外厂商,都积极发布轻量模型,为用户提供低成本、易部署的解决方案。

  《报告》还显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数量全球领先,具身智能成为发展热点。截至2025年4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157.6万件,占全球申请量的38.58%,位居全球首位。此外,具身智能成为上半年投融资的热点领域,相关产品正在逐渐走出实验室,在教育、医疗、线下服务等场景得到应用。

  张晓表示,下一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有望在五个方面形成新成果,包括模型集成将打造人工智能新形态;开源社区为技术进步提供新动力;具身智能给用户带来交互新体验;智能体拓展人工智能能力新边界;完善治理让人工智能迈上新台阶。

 

焦点关注: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揭示了哪些关键动态?

《报告》从用户、产业、技术多个维度,呈现了生成式AI在我国的发展全景,以下几个要点尤为突出:

用户规模爆发式增长: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AI用户规模已达5.15亿人,在半年内净增2.66亿,实现翻番;普及率攀升至36.5%,意味着超过三分之一的网民都在使用。这标志着技术已从早期的尝鲜阶段,进入规模化普及期。

核心用户画像清晰:用户结构呈现年轻化和高学历特征。40岁以下的中青年群体是绝对主力,占比高达74.6%,其中19岁及以下用户占比最高。同时,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用户合计占比37.5% 。这表明,学生和年轻专业人士是当前最主要的使用群体。

应用场景以基础功能为主:目前,“回答问题” 是最普遍的应用场景,用户占比达80.9% 。此外,用于生成或处理文本的比例为36.0%,用于生成图片、视频的比例为33.0%。这说明生成式AI正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获取和初级创作工具被广泛接受。

国产生态日趋成熟:超过90% 的用户会优先选择使用国产大模型。截至2025年8月,累计有538款生成式AI服务完成备案,应用生态日益繁荣。

技术底座更加坚实:报告指出了几大积极的技术趋势,包括:逻辑推理能力显著提升、多模态能力(理解与生成图片、视频等)跨越式发展、模型推理成本在近两年内下降超过280倍,以及满足碎片化需求的轻量模型正成为重要趋势。这些进步共同推动了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产业渗透深入核心领域:技术已不再局限于消费端,正深入实体经济。报告指出,生成式AI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科学研究等领域已得到积极探索和实践。同时,具身智能作为被政府工作报告点名的未来产业,已成为投融资热点,相关产品开始在教育、医疗、线下服务等场景落地。

?? 为何在此时发布此报告?

这份报告的发布,是基于深刻的行业背景和国家战略考量:

回应国家战略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随后国务院还出台了专门的意见。发布此报告,正是为了积极响应和落实这些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为产业提供权威“路标”:在技术爆发初期,市场亟需一份权威、全面的报告来描绘行业发展全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作为国家权威机构,此时发布报告,旨在为政府部门、行业机构、专家学者和广大公众提供一份可靠的决策和参考依据,帮助各方看清现状、把握趋势。

记录发展的关键转折点:用户规模半年翻番和技术成本急剧下降,都表明2025年上半年是我国生成式AI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期。报告及时捕捉并记录了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技术从“可用”走向“好用”、从“试用”走向“常用”。

?? 报告的深层意义与作用

理解这份报告的意义,有助于我们看清未来的方向:

对于决策者:报告展示了我国在AI领域的坚实基础——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以157.6万件位居全球首位,这为制定未来的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和完善治理规则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撑。

对于行业与研究者:报告不仅坚定了市场信心,特别是“超九成用户首选国产大模型”的数据,还指明了模型集成、开源社区、具身智能、智能体和治理体系等五大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引导人才和资本流向这些前沿领域。

对于社会公众:报告有助于公众超越对AI的猎奇或焦虑心态,理性认识到它已成为一项触手可及、能够赋能工作学习的实用工具。同时,它也预示着AI技术红利将从“少数人专享”迈向“多数人共享”,成为推动社会包容性发展的新力量。

总而言之,这份报告描绘的,是一个技术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互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的生动图景。

资讯解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

10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25(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通过最新调查数据,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用户使用情况、产业应用情况、政策制定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

用户规模呈爆发式增长,中青年、高学历用户是核心群体

《报告》显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逐渐融入我国各类群体的日常生活中,用户规模和普及率呈爆发式增长。一是用户规模半年翻番。上半年,国产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取得显著进步,在春节期间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渗透。上半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增长2.66亿人,半年增长106.6%。二是中青年、高学历用户是核心用户群体。在所有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中,40岁以下中青年用户占比达到74.6%,大专、本科及以上高学历用户占比为37.5%。这两部分群体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用户。

国产大模型深受用户青睐,赋能各领域智能化改造升级

《报告》显示,我国相关企业积极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国产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得到用户广泛青睐,并推动各种应用场景下的智能化改造升级。一是超九成用户首选国产大模型。随着国内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产品日趋成熟,用户体验明显提升。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最常使用的产品调查发现,超过90%的用户会首先选择使用国产大模型。二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各领域发展提质增效。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探索实践日趋深入。截至2025年8月,我国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263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生成式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搜索、内容创作、办公助手、智能硬件等多种场景,还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积极探索实践。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具身智能成为发展热点

《报告》显示,我国持续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同时突出应用导向,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向具体应用场景纵深渗透。一是产业体系更加完备。目前,我国已形成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产业链覆盖芯片、算力、数据、平台、应用等各相关环节。二是专利数量全球领先。随着技术环境的不断优化,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话语权持续增强,已成为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截至2025年4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157.6万件,占全球申请量的38.58%,位居全球首位。三是具身智能成为发展热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将具身智能作为未来产业,建立投入增长机制。在此背景下,具身智能成为上半年投融资的热点领域,相关产品正在逐渐走出实验室,在教育、医疗、线下服务等场景得到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向线下服务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