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数字化与装备技术“破局” |
行业动态 机械制造 产业动态 2025年09月09日 |
 |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网 文章版权:转载信息 作者: | 阅读量:69 | |
内容摘要:9月9日,在辽宁省大连市举办的“AI+工业互联网赋能新型工业化专题论坛”上,辽宁省轴承产业大脑正式发布。据介绍,辽宁省轴承产业大脑将整合辽宁省轴承产业数据资源,实现研发、生产、供应链全链条智能化管理。 |
被誉为“工业关节”的轴承,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零部件。当前,在高端制造升级与数字化浪潮的双重推动下,轴承产业既面临低端锁定、材料制约等现实困境,也迎来了技术突围、能级跃升的机遇。国家“新型工业化”与“人工智能+”战略部署下,我国轴承数字化与装备技术如何“破局”?国家有关权威媒体专访多位行业专家,围绕轴承产业痛点及发展方向建言献策。
数智赋能强根基 中国轴承的创新跃升路径
数字化、智能化是破解轴承产业试验短板、提升研发效率的关键抓手,也是我国从“轴承大国”迈向“轴承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轴承数字化试验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仍面临试验成本高、数据置信度不足、与服役工况差异大等难题。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孙清超介绍,近年来,辽宁黄海实验室与瓦轴集团创新“驻企攻关”模式,融合大型轴承试验装备研制、多维状态智能监测与数字孪生技术,开发出智能滚子、智能套圈等核心部件及试验数字孪生系统,应用于风电增速箱试验后,实现了加载更精准、性能测试更全面的突破。
轴承软件国产化则是数智化发展的核心环节。长期以来,我国轴承软件依赖国外,核心算法保密、专利壁垒严密等问题制约产业自主发展。可喜的是,辽宁黄海实验室吴涛团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他向记者介绍,团队已完成轴承快速选型软件、数字化试验平台及“BearingPAD”分析设计软件开发,其中“BearingPAD”核心参数误差控制在1%以内,整体误差小于5%,具备替代国外中高端软件的能力,且在性价比和适配国内场景上优势明显。“研发国产轴承软件不仅能保障产业与信息安全,更能为高端轴承创新提供数字化底座。”吴涛强调。
对于未来发展,专家建议从三方面推进轴承数智化与装备升级,即扩大国产软件应用范围,通过与龙头企业共建标准数据库、集成设计与选型软件提供全栈方案、依托政策引导企业优先采用等方式,形成迭代升级的良性循环。
怀柔实验室轴承团队负责人王东峰认为,应整合产业集群、实验室等资源,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技术链,支撑深远海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对轴承轻量化、智能化、长寿命的需求。此外,聚焦极端环境装备轴承研发,持续突破极地、深海等场景下的密封、润滑、材料适配等技术,依托数字化试验平台加速成果转化,提升我国轴承装备的国际竞争力。
瓦房店轴承的破局之道
作为“中国轴承工业发祥地”,瓦房店轴承产业承载着我国基础零部件自主化的重要使命。
瓦房店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局长曲连军表示,瓦房店作为中国轴承工业的发祥地,已形成800余家企业的全产业链集群,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当前,轴承产业在高端材料、研发设计、精密制造工艺等领域仍面临技术瓶颈,亟须通过合作创新实现突破。
“瓦房店轴承产业链完整且中端市场优势显著,但同质化竞争突出、低端产能盘踞等问题成为发展桎梏。”瓦轴集团总工程师于长鑫指出,当地产业集群内企业多独立运行,低端产能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自然出清,且产业与地方经济、就业深度绑定,退出低端产能易引发社会问题,这一特殊性使得转型需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而产业向高端迈进的核心瓶颈,在于高端材料与核心技术的不足。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栾义坤表示,轴承钢基础研究不充分、冶炼轧制装备良莠不齐、高端标准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航空发动机、高速动车组等关键领域专用轴承钢研制力度不足,部分甚至处于空白状态。高端轴承钢依赖进口推高了生产成本,迫使不少企业转向低端产品生产,形成“低质低价”恶性循环;极端环境材料自主化不足则削弱了企业国际话语权,制约产品附加值提升。
针对痛点,专家提出系统性转型建议。于长鑫强调,需从产业定位、人才、技术三方面协同发力,依托临海重工优势,结合深远海、北极航线建设拓展新型轴承产业集群;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吸引高端人才;联合科研院所弥补中小企业技术短板。洛阳轴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高峰则建议实施“重点领域突围计划”,聚焦风电、工业机器人等高端市场开发专用轴承,并设立创新中心攻克材料冶金、摩擦学等关键技术。
专利世界网整理或转载公开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用户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