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任务”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行业动态 电子信息 2025年06月24日 |
 | 文章来源: 文章版权:转载信息 作者:管理员 | 阅读量:13 | |
内容摘要: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深刻阐释了科技强国“五个强大”的基本要素,系统部署了“五大任务”,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锚定了新方位、擘画了新蓝图。当前,距离实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仅剩十年,这是我国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以科技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十年” |
全力落实科技强国建设“五大任务”
在世界格局深度调整、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科技实力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要素。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深刻阐释了科技强国“五个强大”的基本要素,系统部署了“五大任务”,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锚定了新方位、擘画了新蓝图。当前,距离实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仅剩十年,这是我国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以科技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十年”。我们需秉持“十年磨一剑”的坚毅,凭借我国科学基础、技术条件、需求环境和产业生态等优势,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落实战略任务,逐步将宏伟目标转化为现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磅礴科技力量。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有之义。要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在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上持续用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上抓紧攻关,在更多战略必争领域实现比肩和引领。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形成定位清晰、优势互补的强大创新合力。国家实验室要发挥总平台总链长作用,与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开放协同的实验室体系,聚焦国家战略领域产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国家科研机构要依托体系化建制化优势,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强化基础理论与源头技术供给。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当好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通过优化学科设置实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联动。科技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优势,当好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做好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统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创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高地,形成梯次发展格局。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是建成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要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牵引,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在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围绕增强我国体系化科技创新能力“扬长补短”:着力在重要领域比肩引领国际先进水平“补短板”,加强“卡脖子”难题科技攻关,解决国家“燃眉之急”;着力在优势和潜在优势领域“锻长板”,加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消除国家“心腹之患”。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密切产学研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深化融通创新。进一步向企业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梯次培育创新型企业。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强化金融支撑,壮大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耐心资本,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金融产品,发挥科创板作用,提升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制度保障。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强大生产能力供给优势,牵引“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体制加快从跟踪学习型向原创引领型转变。改进科技计划管理,一体推进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系统布局,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持续开辟基础前沿新方向。在若干重要领域持续凝练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强化央地协同联动,加强创新力量组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础支撑。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坚持以科技创新和国家需求为牵引,优化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在实践中加快培养造就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更加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培育追求真理、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勇攀高峰的创新文化,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加强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健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人才高地。
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应当具有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整体跃升,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全球发展。”国际环境越复杂,越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环境。要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在新型国际关系框架下探索平等互信、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路径和利益分配机制,统筹开放和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分层次有侧重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继续拓展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积极开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全球南方和金砖国家等新兴国家的科技合作,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转载公开信息或资料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