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营企业的依法保护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的热议话题
行业动态   综合   两会传达   2023年03月10日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文章版权:转载信息  作者:阅读量:447
内容摘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这是党的二十大的明确要求。要在舆论场上理直气壮地为民营经济正名、鼓劲。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与互联网、民营经济高度关联的“平台经济”一词也在报告中多次出现,包括“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此前,民进中央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交《关于优化发展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提案》:建议开展若干有社会影响力的纠偏工作,为民营经济及民营企业家“正名”,对部分故意歪曲、恶意抹黑的不实声音适时进行行政及法律惩处,并向社会公开裁定结果。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为民营经济正名,应该理直气壮;不能允许、纵容对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的抹黑、污蔑。

3月6日,“浙江宣传”发文《别让“污名化”言论干扰民营经济》,其中列举了污名化民营经济的常见手段:“贴标签”“翻旧账”“放大镜” “带节奏”“唱老调”。给民营企业家扣上“资本家”的帽子,企图抹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和民营经济发展成就。其中指出:拿民营经济“说事”,其实是在为意识形态较量“做局”。

我们的确看到,当下舆论场里,个别自媒体为收割流量,故意抹黑中国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扣上“汉奸”“买办”一顶顶政治帽子,甚至发出“吊路灯”等死亡威胁,煽动网民对民营企业的仇恨、对立,污蔑作为多种所有制经济之一的民营经济,抹黑其社会贡献,挑动国企、民企的对立,与中央的“两个毫不动摇”唱反调。

此外,舆论场、学术圈里有个别人食洋不化,张冠李戴,套用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学术术语,指代中国民营企业、市场环境,这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立起来,将矛头指向中国民营企业,结果自毁长城、自废武功,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在中国,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对中国现代化功不可没。

2022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地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这是长久之策,不是权宜之计。”“我们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这次会议上强调,在制度和法律上,要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政策和舆论上,要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要打造一个鼓励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就不能听任对民营企业的造谣和诬蔑,尤其不能听任违反“两个毫不动摇”的错误言论出笼伤人,要保护民营企业家奋斗的信心,要保护稳定的预期。

还必须强调的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发展也要正视自身存在的短板和问题,自觉接受“鼓励、支持、引导”,不辜负国家和人民期望。在制度层面上,国家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划清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依法监管,推动民营企业的做大做强与国家战略、人民诉求的相辅相成。对于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以996为代表的损害劳动者正当权益等突出问题,民营企业要主动改正,劳动法规也必须积极发力。民营企业家要胸怀“国之大者”,展现担当作为和社会责任。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这是党的二十大的明确要求。要在舆论场上理直气壮地为民营经济正名、鼓劲。